“世界水准、中国气派、山东风格、青岛特色”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留给世界的“青岛印象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对峰会成功举办作出重要指示,希望认真总结“办好一次会,搞活一座城”的有益经验,推广好的做法,弘扬好的作风,放大办会效应,开拓创新、苦干实干,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峰会已然圆满落幕两月余,却是青岛全新的起点。青岛的旅游环境、经贸合作、服务设施、城市建设、文明程度等得到了全方位提升,办会效应持续点燃,上合红利源源释放。“峰会城市”的名片,将会在上合光芒的映射下擦得闪亮。
啤酒节满满“上合味”聚人气
“去青岛啤酒节主会场怎么走?”“上合峰会主会场对外开放吗?”“今晚有灯光秀吗?”……在青岛开了七八年出租的司机刘士林,最近总会被外地来的游客问到这样的问题。他说:“今年暑期来青岛的游客,大部分都是冲着上合元素和啤酒节来的。”
青岛乘“峰”而上活力四射,在营造的城市热度和游客的无限向往中,持续放大办会效应。8月26日,长江日报记者抵达青岛,正好赶上第28届青岛国际啤酒节闭幕,这是继上合青岛峰会后的又一盛事。记者乘车从市南区出发,经过7800米长的胶州湾海底隧道,不到10分钟就横跨了胶州湾,来到位于黄岛区金沙滩的主会场。长长的海岸线边,人潮如海, 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灯塔树立在道路两侧摇曳多姿。今年新建的凤凰之声大剧院,宛如一只华丽的凤凰,展翅欲飞。傍晚时分,数十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组成“酒娘方队”巡游,她们跳起富有感染力的民族舞蹈,吸引了现场中外游客争相合影。
在啤酒节首次搭建的“上合啤酒宫”内,八大VIP区按照上合组织成员国命名,分别展示各国啤酒品牌,处处彰显“和合之美”。“在这里,一杯啤酒能让两个陌生人成为好朋友。”英国使馆候任公使(副大使)司徒娜表示,非常喜欢青岛的热情氛围,希望两国在啤酒领域有更多合作机遇。
后峰会时代,青岛赛会被注入新的内涵,动感、时尚、充溢活力气息。在芳香的啤酒泡沫中,这届啤酒节创下了多项“史上之最”:持续了38天的激情狂欢,汇聚了30个国家1300多种啤酒,迎来了620万名游客。
“今年啤酒节最大的变化是减少了招商环节,厂商可直接参加。再加上峰会对青岛旅游的带动,人气高了,引资也活了。”嘉士伯大篷的经营商褚先生表示,往年他们啤酒大篷的酒票都在二三十万元徘徊,而今年酒票已超预期,达到100万元以上。
青岛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总结,后峰会时代,聚拢的人气在啤酒节上得到释放。餐饮场所顾客满座,酒店一房难求,青岛的影响力、知名度再次得到提升。“对于青岛的旅游发展来说,一次国际会议,远远超过了过去很多年的积累。9月7日至9日,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旅游峰会也在青岛举办,青岛的‘国际牌’越打越响亮了。”
“青企”搭快车建上合经贸“朋友圈”
“喝啤酒、吃蛤蜊、洗海澡”是青岛人的“幸福三宝”,这第一宝“喝啤酒”指的就是青岛啤酒。8月28日下午,在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的车间里,一名工人正在快速切换两条生产线。一边是金装铝罐的全麦白啤进行打标装箱,一边是深棕色玻璃瓶等待灌入黑啤。
“这个厂区像这样的生产线共有7条,每条生产线仅需两三个工人操作,从上线、灌装、打标、装箱,将这些啤酒销往海外。外国人也能分享到青岛人的‘幸福之宝’了。”青啤工作人员刘静远言语中透露着自豪。
“青岛啤酒在海外没有工厂,以往都要通过海运对外运输,但国际班列带来了新选择。”青岛啤酒海外部的记录显示,8月17日,满载着青啤的中亚班列从青岛中心站(胶州)发车,经过4000余公里,驶往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。青岛啤酒海外事业部孙亚群告诉记者,“像这样的班列,两月发运一次。中亚班列在两个礼拜内能通达中亚5国的任何一个地方,运送时间较以前大为缩减。”沿着“一带一路”的脚步,青岛啤酒的“朋友圈”已扩展到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,2017年在上合组织已进入市场中,销售同比增长77%。
目前青岛已开通运行中亚班列、中欧班列、中蒙班列、中韩快线、东盟专线5条国际班列,它们见证着和上合国家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。
而峰会上送出的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—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”的“大礼包”,更成为青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新的助推器。目前示范区在境外已启动建设了海尔俄罗斯工业园、印尼青岛综合产业园等一批项目。去年,已有十万余台海尔“俄罗斯造”冰箱在此下线,高端多门冰箱更是占据俄罗斯市场的48%,处于绝对领先地位。
“示范区将构建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,为青岛今后发展注入新动力。”青岛市商务局赵姓负责人介绍,力争到2022年,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年均进出口贸易额达到500亿元以上,比2017年规模增长50%以上。
峰会效应让青岛夜游“燃”起来
“青岛这一年变化太大了”,今年8月,武汉人罗娟带着孩子再一次到青岛过暑假,去年此时,她就来过一次,谁知一年后,青岛让罗娟有些不敢认,“去年在五四广场可以安静的吹吹海风,如今夜间亮化让整个城市‘燃’了起来”。
上合峰会后,以五四广场为代表的青岛夜景在网络上“爆红”。
“我是在抖音上看到五四广场灯光秀,也想吹着海风看夜景”,在南京上大学的刘楠在朋友圈发了一组旅游照,配文“来网红城市打卡”。
8月27日晚8点,在五四广场采访的记者看到灯光秀准时亮起,沿海一带100余栋高层建筑外墙流光溢彩,其中50余栋灵动的楼座,通过动画的方式播放着唯美的画面,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“五月的风”雕塑周边,欣赏流光溢彩夜景。
“城市举办盛会就像赴一场盛宴,赴约前势必要精心梳妆打扮,城市形象、气质和精神才会焕然一新”,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上合峰会后,夜景成为青岛最响亮的标签之一。
不仅是五四广场,自2017年9月以来,青岛已累计完成3937栋建筑、20余座桥梁(高架路)、10余座公园广场、2条河道、30余公里海岸线的亮化提升。一栋栋经过提升建设的亮化楼体,秀出国际化都市的魅力夜色;蜿蜒曲折的岸线形态被灯光细细勾勒,主次干道、立交高架有了闪亮的轮廓。
上合峰会不仅带动了青岛的夜间“颜值”,更带动了夜间经济。
长江日报记者在五四广场附近从下午待到了晚上,白天人流如织,晚上人山人海。“上合峰会后,游客至少是之前的两倍”,在五四广场卖氢气球的商贩董师傅说,他之前一晚上能卖两百多块钱,现在一晚上收入有五六百。
因为游客众多,端午节期间,青岛市不得不发布温馨提示,呼吁本地市民小长假期间尽量不要到五四广场欣赏夜景,先把场地让给外地游客。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坦言,中国人自古有赏灯的习惯,城市亮化做的好,看夜景的人自然多起来,就会带动夜间经济。
看的见的、看不见的地方都变了
家住洛阳路街道商丘路社区的李阿姨这一年来养成了一个新习惯:晚饭后,她要带着孙子去口袋公园玩。“我们社区现在有7个口袋公园,随处一走就有歇脚锻炼的地方。”
记者看到,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社区现在一步一景,满眼皆绿,一排排7层小楼统一粉刷成淡黄色,看上去像整洁如新的小洋房。李阿姨介绍,社区属于老国有企业职工宿舍,通过综合整治,社区内的雨污水管道进行了改造、楼顶做了防水系统、内外墙粉刷一新、加装了防盗门、地面统一铺装硬化…… “我们老楼院改造后,我妹妹来我家,她到门口时以为走错了门。”李阿姨忍不住哈哈大笑,“我们社区变得跟新小区一样。”
不仅是洛阳路街道,整个青岛因为上合峰会焕然一新,持续攀升的城市“颜值”,将“美”续写在青岛精细办会的城市建设中,由道路、立体花坛、道旗等元素组成的城市环境景观,成为大家镜头捕捉的焦点;匠心独具的街容美化项目,使景区延伸到街头巷尾。
“我都不认识我家乡了”,在北京上大学的吴曼放暑假回家时,眼前的变化让她惊讶,楼宇上的广告牌不见了,整个城市变得更透亮;街头巷尾墙面刷新了,门面改了;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,点缀着城市风景,提升着城市品质。
记者从青岛市城管局了解到的一组数据,截至目前,青岛清理各类乱贴乱画小广告37.1万处(次),大批违法户外广告得到清理;对249条道路上的门头牌匾进行改造;完成了2600条道路市容秩序整治提升任务;取缔了78处非法市场、“马路市场”。
“在看得见的地方和看不见的地方,青岛都在变的更好”,青岛人吴叔语气里是藏不住的骄傲。
记者了解到,2017年青岛市供水水质合格率100%,已建成天然气管道9400公里,全市清洁能源供热规模达4800万平方米,完成了1500余公里城市排水管网疏通计划,年处理污水6亿立方米。“美了‘面子‘更要美‘里子’,青岛对表面上看不见的各方面同样下大力气,让我们生活更舒适更便利”。
上合峰会的影响不是一阵风刮过
刘涛家住青岛火车站附近,今年地铁2号线东段开通后,他每天都能提前40多分钟到家。便捷快速的生活,是城市发展带给他的礼物。
借着上合峰会的东风,青岛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得到全面建设整修。随着11号地铁线开通运行,青岛形成了三线联动的地铁网络,民众出行更加便捷;优化快速路、主次干路和支路的道路网系统,适当新建部分市政道路及打通各类“断头路”,使城市道路通达性进一步提高。去年开始,青岛对路灯照明设施、公交站牌、占路杆件、亭体等道路附属设施进行整治提升,一大批“城市家具”升级换新,道路空间秩序得到明显提升。
记者在街头巷尾采访时,很多青岛人习惯补一句说明:“峰会前的青岛和峰会后的青岛”。
“坦白说上合峰会前,我有轻微的路怒症,峰会后,我的路怒症也被治好了”。青岛人杨先生告诉记者,他原以为这些城市变化会因为峰会结束而结束,但现在来看,上合峰会对城市的影响不是一阵风刮过, “市容环境整治还在继续,城市人的素质也在提升,峰会前青岛司机没有礼让行人的意识,但现在大家都是东道主的姿态。”
外地游客来青岛像到家了一样
“我说一句话就能让你知道东南西北。海在哪边?海在哪边那儿就是南。”8月30日上午10点,市南区的人民会堂地铁口,67岁的宋乐玉正在值守,她精神矍铄面带微笑,12年的志愿服务让她炼成了“活地图”。峰会期间,像她这样的志愿者就有2万多名,在城市社区、街道、机场、火车站迎接宾朋,展现“东道主”的风采。
“我说一句话就能让你知道东南西北。海在哪边?海在哪边那儿就是南。”8月30日上午10点,市南区的人民会堂地铁口,67岁的宋乐玉正在值守,她精神矍铄面带微笑,12年的志愿服务让她炼成了“活地图”。峰会期间,像她这样的志愿者就有2万多名,在城市社区、街道、机场、火车站迎接宾朋,展现“东道主”的风采。
“青岛景美,青岛人更美。”到了青岛,才知青岛同行的介绍绝非虚言。在没有信号灯的路口,车辆主动停下礼让行人,已经成为一道独特风景。“您懂得,在指定地点排队候车;别忘了,文明有序不要拥挤。”这样的“文明细节提示”标语也随处可见。山东素有“孔孟之乡,礼仪之邦”的美誉,青岛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,市民文明素质普遍较高,热情好客、友善可亲、乐于奉献是他们共有的性格,“崇德尚礼”更是一种城市精神风尚。
“就拿我们队来说,300名志愿者,每天早7点到11点,下午2点到6点,分布在火车站、栈桥、中山公园、五四广场等32个志愿服务站点,进行文明引导、指路等服务。”宋乐玉是市南区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队长,她告诉记者,这些志愿者都是离退休人员,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,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“青岛大妈”。
记者观察到“青岛大妈”随身都携带背包,而且在长时间的志愿服务中包不离身。到底装了什么“宝贝”?趁着短暂的午休,记者翻看了68岁志愿者韩玉清的背包。她的包中装着水、口哨、引导旗、急救药等物品,“急救药是标配,防止游客、行人遇到突发状况;哨子是我们说话的工具;引导旗使用更讲究,方向要与绿灯一致,前后摆旗不过肩,一旦越过容易戳到身后行人。”一番讲解令人大开眼界,感叹志愿服务如此细致入微。韩玉清温和地告诉记者,志愿服务必须贴心,“外地游客来咱青岛,就像到了家一样温暖。”
截至目前,青岛全市注册志愿者144万余人,相当于十个青岛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。“举办峰会对青岛人素质迈上新台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。”青岛市文明办督查处处长徐建民说,它改变了市民的行为,也使志愿者认可度更高了。
天猫青岛啤酒官方旗舰店
京东青岛啤酒官方旗舰店
微信青岛啤酒官方旗舰店
青岛啤酒私人定制公众号